面对他们,也许我们变得更“有知”,知道那只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慢性病不会再有艾滋病是“爱之病”的偏见,也不会一提到艾滋就联想“生活作风问题”;
接触他们,也许我们变得更勇敢,敢于同艾滋患者进行正常的身体接触,也敢于同他们一起正常生活,同处一片蓝天之下;
关心他们,也许我们变得更慈悲,能够为艾滋孤儿送上家的温暖,也能够为艾滋患者献上临终关怀……
但是,在艾滋面前,除了爱心,我们必须承认,在行动上还稍显不足。
据卫生部部长陈竺介绍,截至2009年10月31日,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1万多例,报告死亡病例近5万例。
相对于我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,这些数字或许是微小的,但对于那些终日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艾滋患者,对于那些孤苦伶仃的艾滋孤儿,对于那些支离破碎的艾滋家庭,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泣血的故事。
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,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。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,这种善心往往停留在思想上,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想起了几天前看到的一条新闻:扬州大学的一群学生,为了帮助扬大广陵学院一名患白血病的校友,开展了一场特殊的“挣钱大赛”。他们中有人在街头卖唱,有人在饭店刷碗端盘子,还有人当起了“擦鞋工”,不为别的,只想凭借自己的行动,为这个校友挣些医药费。
这条新闻让人感动,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神经。在冬日的阳光下,一群大学生们在为延续身边同学的生命而“奔波劳碌”,在他们身上,我看到了朴素爱心,更看到了可贵的行动。
同样,对于艾滋患者,我们的关注不应止于个人对防艾、控艾的理解和支持,更应用自己的行动来促进体制和制度的建设。有人建议,防艾的举措需要以人权为基础,制订禁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取歧视性和惩罚性行为的法律。
如果有一天,因为整个社会的行动,我们不再需要以设立“世界艾滋病日”的形式来提醒公众: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需要我们关心的弱势群体。那时,才是真正的平等。
相关文章
- 敬畏艾滋,尊重生命
-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:艾滋防治关系民族未来
- 妇产科医生:我国国民性行为随意但防护知识匮乏
- 医院多余检查:感冒居然要查艾滋
- 渴望一个家:艾滋病患者想结婚
- 专家访谈:如何预防艾滋病
- 访谈: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疑问
-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刘子亮如是说
- 一个医生面对艾滋感染者时的真情告白
- 禁止同性恋献血,歧视还是保护?
- 格外的关心=格外的歧视?
- 北京:一个艾滋感染者的阳光生活
- 如果我是一名艾滋病毒感染者
- 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
- 勿与艾滋病症状对号入座
- 血液如何抵制艾滋病毒
- 预防艾滋病血液传播刻不容缓
- 专家见证:中国防治艾滋的风雨历程
- 专家解析:艾滋病如何控制和治疗?
- 刘康迈教授宣传艾滋病知识